浮宫杨梅出口季开启
浮宫杨梅出口季开启
浮宫杨梅出口季开启
东南网6月1日讯(福建日报报业集团记者 杜正蓝 通讯员 陈群 文/图)近日,“金蛇献瑞龙舞九州”2025年全国龙舟(lóngzhōu)(lóngzhōu)大联动暨漳州“龙江岁月杯”传统龙舟邀请赛圆满落幕。这是近年来(jìnniánlái)漳州地区举办的规模最大的龙舟盛会,千名龙舟队员在九龙江面挥桨(miànhuījiǎng)击浪,线下车水马龙、人声鼎沸,线上直播观看超3000万人次(wànréncì),各(gè)平台话题阅读量超7600万。
“让九龙江浪花记住我们的(de)(de)名字:漳州马州队!”这场赛事的桂冠,花落举办地马州村。跟随人潮,记者来到村里采访,发现(fāxiàn)龙舟赛不仅承载着一方百姓祈福平安的朴素愿景,更是(gèngshì)闽南传统文化生命力的鲜活样本。
“黑地白月”旗,飘扬六百余(liùbǎiyú)载
九龙江干流北溪与支流(zhīliú)西溪(xīxī)、南溪在漳州境内汇合,滋养着漳州平原。
沿江两岸,龙舟竞渡蔚然成风,尤以九龙江蜿蜒流经的芗城、龙文、龙海、漳浦等地的乡镇、村落为盛。村村都(dōu)有龙舟寮,各村自行选定时日,组织(zǔzhī)较为隆重的龙舟赛事。其中,马州村将龙舟仪式升华为地域文化象征,马州龙舟队更是多次代表漳州出战省运会(shěngyùnhuì)并(bìng)斩获佳绩。
马州村位于漳州市高新区颜厝镇,此村盛行的龙舟赛(lóngzhōusài)已有640多年历史。停靠江岸的12艘马州龙舟上,均(jūn)固定插有一面“黑地白月”旗,格外引人注目(yǐnrénzhùmù)。
据记载,龙溪人潘荣于明正统十三年(nián)(1448年)考(kǎo)中进士,是首位闽籍琉球册封正使。彼时(bǐshí),明英宗得知潘荣儿时在故乡马州观看龙舟(lóngzhōu)赛的故事,赏赐12面“黑地白月”旗予马州村,从此(cóngcǐ)该旗成为马州村“龙舟旗帜”,代代相传。2010年,马州龙舟被列入漳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
“村庄分为北角和南角,12面旌旗代表村里12艘龙舟。端午前夕,南北各房头踊跃组织(zǔzhī)男丁,经组队选拔后,参与当年度龙舟赛。”据(jù)马州村龙舟爱好者庄跃明介绍(jièshào),村中不但人人懂龙舟、爱龙舟,更自发前往周边省市观摩龙舟比赛,汲取其他地方(dìfāng)的办赛经验,总结各地(gèdì)制龙舟、划龙舟技巧。
每逢端午,碧波之上,“黑地(hēidì)白月”旗立于龙首,全村12艘龙舟从马州驶出数里,竞渡(jìngdù)九龙江。桨影翻飞间(jiān),岸上村民敲锣擂鼓,人潮涌动。
除了(chúle)一年一度的划龙舟民俗(mínsú)活动,马州村每4年要举办一场富有仪式感的龙舟赛会。龙舟赛会历时近一个月,在最具(zuìjù)特色的“游江”仪式中,12艘龙舟挂满(guàmǎn)“保家灯”,与500余面彩旗交相辉映,船队沿九龙江巡游数十里,灯火映照江面,宛如银河倾泻。
龙舟更新(gēngxīn)升级,“扒船”变“拉桨”
鹭洲路、文昌桥、水月亭、示禁碑、古(gǔ)渡口……这些(zhèxiē)地名,显示临江而栖的马州村曾是水运文化中心和对外贸易的繁华渡口。
数百年前,勤劳(qínláo)的马州人将红砖瓦片、家具建材、粮食苗木等装上货船,沿着九龙江运往漳州月港。从前村里没有专业龙舟用(yòng)船时,赛龙舟(sàilóngzhōu)征用的正是村民的运货船。
“货船吃水深,船桨又细又长,船舱空间(kōngjiān)深,龙舟划手通常半跪在船上(shàng),手臂向外伸,使劲‘扒’水行进,因此本地人把划龙舟称为‘扒龙船’。”马州村村支委庄荣芳介绍说,早年间,每当(měidāng)端午临近,村民装饰龙舟都要先收起货船上的大片船板,再插(chā)上“黑地白月”旗。
20世纪80年代后(hòu),马州人开始琢磨打造专业的(de)龙舟。据本村人介绍,造船师傅首先要上山选取优质的杉木,经过浸泡、晾干、开片、打磨等造船工艺,再一步步完成。船体的支架则选用(xuǎnyòng)韧性较好、硬度较高的樟木,船身用近2000枚铁钉拼合,漆上桐油,再画上端午(duānwǔ)祈福的纹饰(wénshì)。
“最后一步由‘大师傅’为(wèi)船身钉上‘鹰眼’。点了睛,就有了魂,看得准、跑得快。”庄荣芳说,制作一艘龙舟至少(zhìshǎo)需要(xūyào)半年时间。经此番工艺造就的龙舟,十年不腐。
近10年来,马州村制作的龙舟(lóngzhōu)船身从31米至38.8米不等,现可(xiànkě)容纳30余人,船桨宽度也从9厘米增至22厘米。
“船身变细变长变轻巧,吃水较浅;船桨变短变宽,受力(shòulì)面积增大,队员得以拉直船桨,前进幅度也就增大,舟速越来越快(yuèláiyuèkuài)。”庄跃明说,由于船身和船桨的(de)变化,加上时常外出参与学习国标(guóbiāo)龙舟赛,马州龙舟有了全方位的改良——龙舟队员统一形成站跪姿,通过(tōngguò)扭转腰部带动手臂发力,让船桨带动船体,由“扒船”变成“拉桨”。如今(rújīn),马州的龙舟已经更新三代。
活态传承(chuánchéng),龙舟文化代代传
“各队注意,预备!”一声令下(yīshēnglìngxià),载着舵手、鼓手、锣手和64名划手的龙舟在江面起航,很快便如离弦之箭般破浪(pòlàng)前行。
“距离终点还有100米”“两船仅相差一个船头的距离”“这‘三长两短’的锣鼓法在明朝(míngcháo)龙舟赛就使用过(guò)”……比赛进行时,江畔(jiāngpàn)那头,挥桨击浪、挥汗如雨;江畔这头,鼓声、锣声、呐喊声(nàhǎnshēng),还有追龙少年、孩童的欢呼声,声声入耳。
庄跃明说,队员们时常集合训练,并(bìng)进行复盘总结,“一场下来,能发现耐力型和爆发力型队员,根据各自的特点调整队形”。节奏如何踩准,发力如何协同,是拉(lā)好每(měi)一桨的关键。
一艘30米龙船约重3吨,加上67名青壮年,重达7.5吨,因此(yīncǐ)起航的速度和划桨的节奏要保持高度一致,否则船还(hái)没跑起来,桨划(jiǎnghuà)得太快反而影响舟速。
“舵手(duòshǒu),控制船只方向;鼓手,配合两位头桨,通过(tōngguò)节奏带领团队桨法(jiǎngfǎ);锣手,因船较长,需要呼应鼓手的节奏。”庄跃明介绍,三方步调一致,合力推动龙舟破浪前行。
龙舟(lóngzhōu)活动落幕后,划龙舟用的船(chuán)、木浆和旗帜等需要及时晾晒,待干燥后,将龙舟倒伏(dǎofú)过来,在船体外壳上擦拭几遍桐油防腐,最后放进村里新修不久的龙舟寮保存。
“原先简易的(de)龙舟寮大多成了危房。”马州村党总支书记庄元河介绍,2020年起,九龙江南岸开始探索城市更新项目,建设集生态(shēngtài)保护、文旅休闲与城市更新于一体的龙江岁月园区。马州村所在区域(suǒzàiqūyù)是该项目的起始段。彼时,龙舟寮的更新改造提上(shàng)日程。
如今,经过(jīngguò)修缮的(de)龙舟寮焕然一新,使保存龙舟成为一抹古色古香的乡愁记忆。新修的龙舟寮还增设二楼龙舟看台,为村民游客提供最佳观赛点,为龙舟赛(lóngzhōusài)呐喊助威。
在这里(zhèlǐ),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弘扬龙舟文化,有了具体的(de)答案。马州村将农历五月初七定为每年划龙舟的固定日子,每四年还会邀请有龙舟的宗亲社和(shèhé)友好村前来参赛,成为漳州龙舟赛(扒龙船(lóngchuán))的代表项目。此外,村里还开设了龙舟文化展览馆(zhǎnlǎnguǎn),展示龙舟的历史、制作工艺和相关文物,让更多人了解龙舟文化的深厚底蕴。
九龙江的(de)浪花翻涌过每一个马州孩童的童年时光,龙舟便是他们最(zuì)亲切的玩伴,从造龙舟、赛龙舟到传承守护龙舟文化,这里的桨声已然响了600多年,成为连接过去(guòqù)与未来、传统与现代的桥梁。
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